哭墙的墙缝里塞满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许下的愿,据说上帝会让这些愿望得以实现。
哭墙又称西墙,或“许愿墙”,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、两度被毁的遗迹,也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。更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。哭墙长约50米,高约18米,根基部由5块巨型基石构成,这些石块有2000多年的历史,其中一块被定位世界上第3大人造巨石。
犹太教把哭墙看作是第一圣地,教徒至该墙例须哀哭,以表示对被毁古圣殿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。千百年来,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,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,哭诉流亡之苦,所以被称为“哭墙”。
犹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,所以凡是来这里的人,无论是否为犹太人一律需戴小帽,是对上帝的敬意。在这里,祈祷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,人们祈祷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平。
耶路撒冷哭墙历史
公元前11世纪,以色列大卫王统一犹太各部族,建立以色列王国,定都耶路撒冷。
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继位,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犹太教圣殿,即所罗门圣殿,从而成为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。
公元前586年,第一圣殿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,四万多犹太人被虏,史称“巴比伦之囚”。
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,犹太人陆续重返家园,又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。公元前1世纪末由希律王加以扩建。
公元70~135 年,罗马皇帝三次远征耶路撒冷,屠杀,并驱赶犹太人,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,仅留下西部的少数台基,并在其上加筑一道护墙,藉此表达罗马帝国的威权。
拜占庭帝国时期,犹太人才被允许可以在每年赎罪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,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,面壁而泣,“哭墙”由此而名。
公元7世纪,穆斯林占领耶路撒冷时,对犹太人予以宽容。
二战期间,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达600多万。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,让哭墙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。
1948-1967年,耶路撒冷由约旦人掌握,从此不允许以色列人接近哭墙达19年之久。1967年的6日战争之后,哭墙才彻底回到以色列人手中。
从此以后西墙也成了国防军宣誓的地方之一。